在这样的意义脉络里,可以把慎独视为一种个体对自己与天(天性)之内在关系的体认与持守,即经由意识活动在内心建构其与天的连接与统一,使作为有限经验个体的自我向无限与神圣敞开(进而成己成物、参赞化育)。
[4] 宋.张载,《张子语录下》,章锡琛点校,《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页329。郑宗义,〈论儒学中气性一路之建立〉,杨儒宾、祝平次编,《儒家的气论与工夫论》,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2。
阳明谓夜气为良知之萌动,故无私欲之夹杂:良知在夜气发的,方是本体,以其无物欲之杂也。江求流,〈良知与气:再论阳明学中良知的创生性问题〉,《王学研究》第八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2] 陈立胜,〈良知之为造化的精灵:王阳明思想中的气的面向〉,《社会科学》8(2018): 111-120。[32] 明.王阳明,〈大学问〉,《王阳明全集》,页1018。其次,气与心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阳明认为,作为本体流行之气,无非就是心之感应,所谓:一身之动,万感之应,必枢机于是,此心之所由命名。
又就其心性自然明觉,无所不知者,名之为智,就其本然自有权度,无所不宜者,名之为义。内容摘要:气是中国哲学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既被视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亦被视为人性善恶的渊薮。当我们梳理势字可能的英文翻译那事实上难以尽列的清单之时,或许一开始会茫然无措。
吉德炜(David Keightley)认为,在《易传》中明确表达的生生不息的化育进程中的变化节律,是对已为商代形而上学所承认的一种变化模式的晚近阐发。(《周易·系辞上》) 此处形象化地表述为辟户阖户的变化进程——这个比喻抵制着我们关于主宰主体的默认预设,提供了构想变化的洞见以及思考它的语汇。结论 当我们追问:鸡与蛋,孰先孰后?我们应该承认他们必须同时演化,否则就根本没有演化。此种直觉—关联系统拥有其自身的因果与逻辑。
生命场域并不只是作为万事万物的条件之一而无所不在,它也与李约瑟将此场域视为反应性神经媒介(a reactive neural medium)的描述相一致。这些人所养成的独特性非但不排斥其诸多关系,而且正是这些关系成就了他们的特质。
在势的词源中蕴含了培育改良事物的审美感性,即蓺——其同源的另一个词是藝(艺)。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早期经籍中有一个常用的天门比喻,用来形容永远独一无二的现象世界的兴衰起落:是故,阖户谓之坤。
中国宇宙论始于在自然中发生者,而非诉求于超绝无待的第一推动者(First Mover)来作为世界之因及其设计师。换言之,始于经验的整体性,我们通过从一种和其他视角聚焦及有意义地明晰其视域,把对原本处于连续不断的涌流中的事件性事物作了分割、概念化和前景化,从而使其确定化。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表述并非呈现两种本来分离的元素获得的某种协调一致,而是体现人之经验诸层面所具有的互渗共生。
当势这一术语及其具有可替代性的逻辑与因果被特别用来反思人类境况之时,它解释了独一无二的、潜在心胸宽广的人所具有的那种生成涌现的个体性,这样的人处于其扩展的家庭社群的发展着的环境之中,处于其自然文化环境变化着的条件之中。简言之,一切事物产生任何事物,故而任何特定事物既是其他一切事物的原因,亦是其他一切事物的后果。
参见Philosophizing with Canonical Chinese Texts:Seeking an Interpretive Context, in Sor-hoon Tan (ed). Research Handbook on Methodology in Chinese Philosophy. London:Bloomsbury Press, 2016. 4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 II, p. 290. 5 Cited in 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Vol. II, pp. 290-291. 6 因为其中三传被分成了上下两部分,所以统合起来常被称为十翼。2 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Vol. II, p. 280.280-281. 3 在我的一篇有关中国哲学方法论的章节中,我尝试柔化葛兰言与李约瑟关于此种关联思维模式独特性的主张。
当我们向外投射从而最为充分地注意到了成就我们自身的那张无垠的关系之网,那么此时我们便发现了最为内在的自我。他在这里的意思是,此种宇宙论带来了另一种对创造性的理解,即创造性作为一种生成化育以及一种持续基于原地或在语境中(in situ)的连续,会不断增长意义,这将挑战任何对造物主与被造物以从无生有(ex nihilo)模式作区分。鉴于交互性的交易式的变化模式是推崇关系性为首要的宇宙论中价值与意义增长的终极来源,那么郭沫若的主张是有说服力的【7】。我们务须认取那些最初的自然条件,其虽然尚属端倪,但已然预示了萌芽的诸可能性,接下来我们应当致力于最大化利用与现象世界如影随形的那种富有创造力的不确定性。(《周易·系辞上》)正是大传中记录的,同时又为其所启发着的此种组织与礼仪化人之经验的渐进且延续的进程,将世间生活日新月异,并且持续生成其奥义与精神性: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古远的圣贤们,并非追求对自然客观的拷问,而是参与了一种人类构想、改善以及适应的工程(文化),这一工程于其自身融合了周遭世界: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语言及其意义与世界同时生成涌现,这一世界不断被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称为语言动物者言说成存在,而一个重要的条件在于,这些先哲能够阅读自然世界,并且从以六线形符号构成的图像中辨识出一种共享的、发展演化着的宇宙语言。因此,事物是与整个世界有机体(world-organism)有着存在依赖关系(existential dependence)的部分。
【4】 为了解释道,李约瑟说,这个普遍的非被创造的有机体往往被形容为万物之源,它并非是造物主,因为世界中无物是被造的,世界本身也并非是被创造的。早期注疏将易的变化模式谐音双关地(paronomastically)解析为益,这种变化与文本所宣称且有意识明确的主张相一致,即为充分实现人之经验提供圣贤规诫。
欧阳霄 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爱尔兰国立大学哲学博士。葛兰言诉诸此种方式(aspect)语言来表述这样一种方式,其中所谓的事物实际上是富有生产性的诸关系的动态集合,这些关系构成了连续展开的事件: 中国人注意到面相(aspects)的交替,而不是现象顺序的相继。
其中,《易传》提出一套语汇,讲述着关于事物在人类世界与其宇宙语境之间的关系中所具有的运行方式的复杂意象【6】。乃至于我们能够在富有成效的关系中茁壮成长,在此意义上能够成为与众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出类拔萃的人,从而使我们所属的关系纽带亦卓尔不群。上古圣人伏羲与神农在人类经验中确立了一种节奏,令其得以与被视为周遭世界持存特质的变通之韵律产生共鸣。其中被称为大传的《系辞》或许是思考中国早期宇宙论预设现存最为重要的资源。
受其对宇宙运作之洞见所产生效能的启发,这些早期的先觉者们为了福泽后世,便以一种六线形的图像语言来呈现其对世间生活的理解与阐释。即便如此,其中一些内容作为中国早期宇宙论的总结陈述仍然举足轻重,对中国人的世界观有着深远绵长的影响。
只有那些充分意识到世界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事物彼此之间的此种相互渗透关系的人,才能够将自己扩展至经验的方方面面,从而成为一种对经验做出自身独有贡献并于经验之中施加影响的先决条件。茹毛饮血也进化为精致的宴饮、雅致的茶舍及其相关仪式。
《周易》是一部复合的文本,它包含带有占断的《易经》,以及由晚出的七篇解释性文辞构成的《易传》,认为可以用来梳理人类经验。可见,自然因果意味着自己自在,自然而然,独一无二,如其所是。
本文提出中国哲学中的势概念作为对物之逻辑及外在因果的审美化替代方案,并希望借助《易经》来开发一份宇宙论词汇表。势暗示了构成人之身份特征的持久习惯与特定习俗,是如何由原始的冲动演变为那些独特群体的明确而有意义的活动。内在与外在的全息可转化性意味着,我们在向内寻求一种独一无二的、有生命体验的身份认同之时,我们事实上是在探索使我们成为自身的那种外部关系网络。【2】 李约瑟将这种关联思维描述为具有其自身的因果与逻辑,并且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形态【3】。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考古遗址发现了该文本公元前168年的帛书本,故而现在我们至少可以确定其编纂的最晚时间。的确,文本中有相当丰富的术语可以并且往往被翻译成了变化:化、变、迁、更、替、移、改、换、革、益,等等。
我们或许会观察到,势是整体主义的,同时指示着事物、行动、属性、模态。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它也是神经的、存在的媒介,通过它,所有处于特定情境之中的事物在它们所拥有的关系中生成涌现,从而构成了它们正在变成的事物。(《周易·系辞上》) 随着时间推移,对人之经验如此崇高的寄望产生了无-神论的(a-theistic)的宗教性——一种不诉求于独立超越的神祇来充当秩序之源的宗教性。
评论留言